草鞋歷史久遠,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傳為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chuàng)造。位于新邵縣巨口鋪鎮(zhèn)西北角的一個山村——草鞋鋪,曾經(jīng)以打草鞋、賣草鞋而聞名十里八鄉(xiāng)的村子。有關(guān)打草鞋的傳說和傳承,在這里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草鞋的原料取之于稻草,收割后的稻草經(jīng)翻曬后挑選質(zhì)地硬、顏色鮮亮又沒雨淋的早稻草,先將挑來的稻草用鐵耙去除稻草葉,擇又綿又軟的草莖來用。打草鞋需要專門的工具——草鞋馬箍。草鞋馬箍其形如馬頭,多為梨木所做,極耐用,往往祖?zhèn)鞫啻4虿菪纫旰么虿菪慕?jīng)條即俗名叫草鞋“省”。用雙手搓好筷子那么粗細的草繩索,再視腳板長短制成一個四繩網(wǎng)。打草鞋的時候,坐在板凳上進行編制。先把草鞋馬箍架在長凳上,人坐在凳上的另一端;再把草鞋“省”前頭系在腰椎帶的竹弓上,將四繩網(wǎng)架在草鞋馬箍的小齒里就開始制作:打時雙手將原料搓緊,從左向右、又從右向左,如穿梭一般,一股一股地打上去。先打草鞋身,再打鞋草鼻,最后打草鞋跟。打到適當(dāng)?shù)奈恢?,還要添上草鞋眼和耳。打好后穿上用草搓好的鞋帶,最后用剪刀修整即可。
以前,草鞋鋪幾乎家家戶戶都打草鞋,而當(dāng)時草鞋是勞動時的必需品,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現(xiàn)代的鞋制品替代了草鞋,草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