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邵陽是片紅色熱土、革命老區(qū),留存下來的紅色史跡就有160余處,一處革命史跡就是一座革命傳統(tǒng)的豐碑。為充分發(fā)揮其“以史鑄魂、以史育人”的作用,使全市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更深入地了解到陳列在邵陽大地上的紅色史跡及其發(fā)生的歷史事件,進一步激發(fā)干部群眾愛黨愛國的熱情,從而共同守護好、建設好、宣傳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邵陽市委黨史研究室在《紅色人物》系列的基礎上推出《紅色史跡》。
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位于邵陽市雙清區(qū)昭陵西路兩路口28號曾家院子。舊址原系磚木結構民房,始建于1927年至1928年,為一正一橫兩房,占地760平方米。
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原設在長沙市。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陷后,湖南腹背受敵,國民黨實行“焦土抗戰(zhàn)”,11月火燒長沙城,史稱“文夕大火”。“文夕大火”后,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八路軍駐湘通訊處于1938年11月下旬由長沙遷往邵陽。
八路軍高級參議、駐湘代表徐特立
同時遷來邵陽的有中共湖南省工委、長沙市委、省青委、文化界抗敵后援會、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觀察日報》社等中共組織、機關和團體。博古(秦邦憲)、葉劍英、徐特立、王凌波、任作民、高文華、楊第甫、帥孟奇、聶洪均、郭光州、王濤、袁學之、蔡書彬、李銳等100多名黨的優(yōu)秀干部和領導人先后來到邵陽,以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為掩護,從事抗日救亡革命活動。徐特立以八路軍駐湘代表身份做上層人士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王凌波擔任通訊處主任。
邵陽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的工作,一是掩護中共湖南省委開展黨的革命活動。1939年2月,省工委在此召開了全省第一次擴大會議(當時又稱省黨代表會),到會的代表有全省各地地下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共30多人。會上由博古、高文華傳達了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會議正式選舉產生了“中共湖南省委”,共選出委員七人,候補委員二人。高文華任省委書記,郭光洲、任作民、徐特立、聶洪鈞、蔡書彬、王濤任委員、帥孟奇(女)、袁學之任候補委員。
時任湖南省委書記高文華
這次會議之后,中共湖南省委在通訊處樓上舉辦了三期黨員骨干培訓班,每期十余人。他們是從邵陽、湘鄉(xiāng)、衡陽、溆浦、寧鄉(xiāng)、益陽、岳陽等地抽調來的黨的地下骨干力量,由徐特立、王凌波等人負責授課。學完之后,又分赴各個戰(zhàn)斗崗位。
1939年4月上旬,湖南省委在邵陽又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確定了今后的工作方針。
八路軍駐湘通訊處主任王凌波
二是大力支持各抗日機關、團體的抗日救亡活動。在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的支持下,中共湖南省委機關報《觀察日報》利用通訊處的電臺,接受、發(fā)表來自全國尤其是延安的抗戰(zhàn)消息以及國內外新聞,極大地促動了社會各界的抗戰(zhàn)熱情;其他各機關、團體紛紛組織宣傳隊、工作隊、歌詠隊、話劇團等走向街頭、走向農村,宣傳中共的抗日救國主張,發(fā)動群眾支援抗戰(zhàn)募捐銀元兩千多元。八路軍駐湘通訊處遷來邵陽之后,在師資力量、組織管理、抗戰(zhàn)信息等方面對塘田戰(zhàn)時講學院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三是同反動逆流進行堅決斗爭。1938年冬,汪精衛(wèi)叛國投敵,邵陽各界民眾在火神廟(現資江小學內)舉行了“反汪鋤奸”大會,徐特立在會上發(fā)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憤怒揭發(fā)批判了汪精衛(wèi)叛國投敵的罪行,同時,又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抗戰(zhàn)必勝的道理,聲討了頑固派的反共摩擦,極大的鼓舞了人們的抗日斗志。
1939年8月初,國民黨第九戰(zhàn)區(qū)向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發(fā)出“湘中腹地,沒有設辦事處之必要,立即停止辦公”的通令。由于國民黨頑固派逼迫日甚,經請示中央后,10月14日,徐特立、王凌波離開邵陽,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停止工作,遷往衡陽。
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從1938年11月遷往邵陽至1939年10月14日被迫停止,在邵陽前后活動了11個月,雖然時間不長,但它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97年5月,市委宣傳部公布該“舊址”為邵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轉載或使用本文,需作者及其單位授權)